地震來了怎麼辦?地震包必備清單與準備技巧,災害來了也能健康安心

台灣位處地震帶,每年大小地震頻繁發生,面對無法預測的天災,事前準備就成了保護自己與家人安全的第一步。其中,「地震包」(Earthquake Emergency Kit )(或稱緊急避難包)更是每個家庭都該備齊的基本裝備。

許多人對地震包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家裡有一包就好」,但其實——裡面該放什麼?怎麼收納?多久更新一次? 這些看似小細節,卻都是災難發生時能否安全應對的關鍵。

本篇文章將從台灣的地理位置談起,說明為什麼我們特別需要地震包,並一步步帶你掌握地震來了怎麼辦?地震包該準備哪些東西?防災儲糧怎麼兼顧營養與保存?

一起把準備工作做對,讓危機來臨時,我們也能更有底氣、安心應對。

台灣為什麼容易發生地震?了解地理與板塊分布

地震頻繁,幾乎成了台灣人生活中的日常,而這其實和我們所處的地理位置與板塊分布息息相關。

  • 台灣位於哪兩大板塊交界?

台灣正位於歐亞板塊(Eurasian Plate)菲律賓海板塊(Philippine Sea Plate)的交界處,兩大板塊長期持續擠壓、碰撞,使得地殼活動(Crustal Activity)相當活躍。這樣的地質條件不僅造就台灣高山林立的地形特徵,也成為導致地震頻繁的主要原因之一。

  • 地震頻繁的地理熱點在哪?

台灣的地震主要集中在東部的花蓮(Hualien)、台東(Taitung)和宜蘭(Yilan),因為這些地區最靠近板塊交界,地殼活動較為劇烈。不過,西部地區並非完全安全,像是1999年的921大地震就發生在中部,提醒我們無論在哪個區域,都需要建立基本的防震意識與準備。

  • 台灣地震規模與影響

根據中央氣象署(Central Weather Bureau (CWB))的統計,台灣每年發生超過2000起地震,雖然多數屬於小規模或無感地震,但平均每隔幾年,就可能發生一次規模超過6.0的大地震。這類大地震往往對建築物結構、交通運輸及日常生活帶來明顯衝擊,提醒我們必須持續強化防災準備。

什麼是地震包?為什麼每個家庭都該準備?

「地震包」是指在災害發生時,能夠立即攜帶的緊急避難包(Emergency Kit ),特別是在地震後的黃金72小時(Golden Window)內,地震包裡備有充足的食物、水和應急物資,是保障你和家人生存的關鍵。

台灣位於地震帶上,幾乎每年都會經歷各種規模的地震,因此每個家庭都應該提前做好準備。這不僅是防災的基本措施,更是保障日常生活安全的重要一環。

  • 地震包的核心功能

地震包的核心目的很簡單,就是要幫助你「快速撤離」「維持基本生活」

  • 快速撤離:物品應輕便,確保你在緊急狀況下能夠馬上背起就走,不浪費一秒鐘。
  • 維持基本生活:應包含足夠的食物、飲水、簡易醫療與照明工具,讓你即使遇到斷水、斷電的環境中仍能支撐至少數日。
  • 地震包適合放在哪裡?

  • 放置地點:建議放在玄關、床頭或或家中出口附近,確保緊急時能隨手拿取,節省寶貴時間。
  • 多層樓家庭:若是透天或樓中樓,建議每層樓都準備一個地震包,確保任何情況下都能迅速取得應急物資。
  • 多久要檢查一次地震包?

  • 檢查頻率:至少每半年檢查一次,定期更新即將過期的食物、電池和醫療用品,確保地震包隨時維持可用狀態。
  • 檢查方法:可以設定「半年一次的提醒」,像是在換季、大掃除或家庭日的時候一起檢查,養成固定習慣會更容易持之以恆。

地震包必備物品清單與建議

在準備地震包時,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內容實用齊全、重量輕便好攜帶。避免過度裝填,才能在緊急時刻真正發揮作用。以下整理出一份實用的地震包物品清單,讓你有方向地準備,不遺漏關鍵用品:

1. 飲水與食物:地震包的基本補給

飲水與食物是地震包中最基本、也最關鍵的項目,務必根據家中人數與需求預先準備好。

✅ 飲水準備(Drinking Water)

  • 建議每人每天至少準備 2公升(Liter)瓶裝水,一次預備至少3天份。
  • 若家中有長輩、小孩或哺乳者,可視情況適度增加備量

✅ 食物選擇(Food)

  • 保存期限長、即開即食為原則,因為災後可能無法進行烹煮。
  • 常見選項包含:罐頭食品(Canned Food)、壓縮餅乾(Compressed Biscuits)、能量棒(Energy Bars)等,能在緊急時快速補充熱量與體力。

✅ 健康儲糧建議:耐放型防災食品

  • 提供穩定能量:兼具碳水化合物與膳食纖維(Carbohydrates and Dietary fiber),有助維持長時間體力,如:燕麥脆脆能補充營養和植物性蛋白。
  • 全家適用:口感柔軟,適合大小孩與長輩食用,較容易入口與消化。
  • 真空包裝輕便(Vacuum Packaging)體積小、不佔空間,多數可保存 3~6 年,是地震包的理想備糧。

2. 緊急醫療用品:備好才能安心(Medical Supplies)

地震發生後,醫療資源可能短時間內無法即時支援,因此地震包中的基本醫療用品絕對不能省略,至少能應付輕微不適或簡單處理傷口。

✅ 建議攜帶的項目:

  • 基本藥品:常備的退燒藥(Fever Medicine)、止痛藥(Painkiller)、腸胃藥(Stomach Medicine)等,可因應突發的不適。
  • 傷口處理用品:繃帶(Bandage)、無菌紗布(Sterile Gauze)、酒精棉片(Alcohol Swabs)等,方便應對割傷、擦傷等小型外傷。
  • 特殊需求備藥:若家中有慢性病患者,務必額外準備至少 3 天份的常用處方藥物(Prescription Medication),以備不時之需。

3. 其他實用工具:災難中不可或缺的小幫手(Tools)

除了飲食與醫療用品,地震包中也應備妥一些能在緊急情況下派上用場的實用工具,幫助你提高自救效率與安全性。

✅ 建議攜帶的工具:

  • 手電筒與備用電池(Flashlight and Batteries):停電時的照明必備,建議使用 LED 手電筒,省電又耐用。
  • 多功能小刀(Multitool):可用於切割繩索、開罐頭、簡單修理等,體積小但用途廣。
  • 口哨(Whistle):若受困於建築物中,能用來發出聲響求救,比嘶喊省力且更持久。
  • 簡易雨衣與保暖毯(Raincoat and Blanket):應對風雨與夜間低溫,是災後保暖的重要物資。
  • 粗棉布手套(Gloves):避免在搬運瓦礫或清理倒塌物時被劃傷,減少受傷風險。

地震發生時的應變與心理準備

地震發生當下,除了身體的反應,心理上的穩定也同樣重要。許多人會因突然的搖晃感到驚慌,但事先了解正確的應變動作與建立基本的心理準備,有助於在關鍵時刻保持冷靜,做出對自己和家人最安全的判斷。

地震發生時的三大原則

地震來襲時,請務必記住三個關鍵動作:趴下、掩護、穩住(Drop, Cover, and Hold On)。

  • 趴下:立刻降低身體重心,避免被震倒。
  • 掩護:尋找堅固家具(如桌子)掩護身體,特別是頭部與頸部。
  • 穩住:緊抓掩護物,直到搖晃結束。

同時,盡量躲在堅固家具旁的安全空間,遠離窗戶、吊掛物與可能傾倒的大型物品,降低受傷風險。

✅地震後第一件事該做什麼?

當地震結束後,第一步是確認自己與家人的安全狀況,檢查是否有受傷或被困。確認安全無虞後,請立即關閉瓦斯與電源,以防止管線破裂導致瓦斯外洩或電線短路,進一步引發火災或其他危險。

✅保持心理穩定也是防災的一部分

除了物資準備,心理上的穩定同樣重要。提前備妥地震包,並定期進行防災演練(Disaster Drill),不僅能讓你在面對災害時更冷靜應對,也能增強家人的信心與安全感。

若家中有小孩,建議不定期進行簡單的模擬演練,幫助他們熟悉應變流程、降低對地震的恐懼,有助於全家在真正災害發生時更有默契地應對。

避難包中的通訊與求救設備準備建議

在災害發生時,能夠及時與外界聯繫和求救是保障安全的重要環節。避難包中建議準備能快速引起注意的求救工具,例如哨子,能在緊急情況下幫助救援人員迅速定位。此外,若遇到網路或電話中斷的情況,可利用收音機收聽政府及相關單位發布的最新訊息和警報。

根據「全民防災e點通」(https://bear.emic.gov.tw)資訊,以下是幾個重要的廣播頻道(Radio),可作為災時掌握資訊的管道:

漢聲廣播電台(Voice of Han Radio Station)

  • FM頻率涵蓋全台多個地區,如北部(FM106.5)、高屏(FM107.3)、台東(FM105.3)等。
  • AM頻率則覆蓋台北(AM684/1116)、台中(AM1287)、高屏(AM1332/1251)等地區。

全國治安交通網(Police Broadcasting Service)

  • 台北、桃園、嘉義等地區使用FM104.9頻率,其他地區也有相對應的調頻頻道。

地區治安交通台

  • 如台北分台(FM94.3)、高雄分台(FM93.1)、新竹分台(AM1512)等,方便掌握地方治安與交通狀況。。

準備好這些通訊設備,可以讓你在斷訊或斷電狀況下,仍能及時接收到重要訊息,提高災害應變的效率與安全。

結論:準備好地震包,就是給自己一份安全感

守護家人,從準備好一個完整實用的地震包開始。

除了基本的飲水與醫療用品,別忘了加入能長時間保存的糧食,在災害期間也能提供穩定的能量與安心感。不論何時發生地震,都能多一分從容應對。

如果你還沒開始準備,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也記得養成每半年檢查一次地震包的習慣,讓這份安全感,隨時都在你和家人身邊。

地震包 Q&A:準備、清單與儲糧常見疑問解答

Q1:地震包的重量要控制在多少比較合適?
A:建議以成年人能輕鬆背負為原則,重量控制在個人體重的15% 以內較為理想,避免緊急時攜帶負擔過重。

Q2:地震包一定要每個家庭成員都準備嗎?
A:最好是每人一包,因為災害發生時家人可能分散行動,準備個人專屬的地震包能提升安全與應變效率。

Q3:地震包裡的食物有哪些推薦?
A:建議選擇耐放、即開即食且營養均衡的食物,例如壓縮餅乾、能量棒或罐頭,方便在斷電斷水時補充能量。

Q4:家裡有嬰幼兒或長輩該怎麼準備地震包?
A:除了基本物資外,嬰幼兒需準備奶粉(Infant Formula)、尿布(Diapers)及安撫物品(Soothing items)(如小布偶或貼紙);長輩則應備齊常用藥物(Medication)、血壓計(Blood Pressure Monitor)及緊急聯絡卡(Emergency Contact Card),確保不同年齡層的家人都能獲得適當照護。

文章分類
防颱準備 避難包清單 防颱措施 防颱 地震 地震包 防災包 地瓜 地瓜好處 紫心地瓜 紫地瓜 地瓜熱量 黃地瓜 紅地瓜 地瓜營養 地瓜種類 吃地瓜的好處 素包子 素食高麗菜包 素食包子 素包子推薦 適合老人吃的食譜 銀髮飲食 高齡營養 銀髮族 老人飲食 適合老人吃的點心 老人營養補充 雜糧饅頭 黑麥雜糧饅頭 膳食纖維 五穀雜糧有哪些 五穀雜糧麵包 雜糧 雜糧麵包熱量 上班族快速早餐 大麥燕麥饅頭 露營早餐免開火 懶人早餐食譜 不用煮的早餐 快速早餐食譜 燕麥好處 燕麥營養 早餐吃燕麥 健康營養多穀物包子 健康早餐 早餐吃什麼比較健康 健康餐盒 健康點心 兒童健康點心 小朋友點心推薦 消暑飲料 檸檬冰磚 喝檸檬汁的好處 消暑 補水 中暑 連假出遊 檸檬水 防曬 一顆粽子熱量 粽子可以微波嗎 冷凍粽子蒸多久 端午節包粽子材料 福穀樂包子 風格野餐日 野餐食物現成 野餐帶什麼 公園野餐 蛋餅皮創意料理 辦公室團購美食 露營早餐 露營早餐吃什麼 包子推薦 全中運 2025 運動賽事 全中運跆拳道 台南 放假 全中運 2025 台南旅遊 台南伴手禮推薦 台南一日遊 素食菜包 高膳食纖維 營養早餐 兒童早餐 早餐靈感 幼兒早餐 小學生快速早餐 芋頭功效 冷凍芋泥包推薦 芋頭包子做法 芋頭包熱量 紅豆 紅豆功效 紅豆可以天天吃嗎 紅豆是澱粉嗎 健康水餃 猴頭菇鮮蔬雜糧水餃 猴頭菇功效 水餃怎麼煮 饅頭可以微波嗎 饅頭可以放多久 饅頭熱量 黑皮芝麻包 黑芝麻 黑芝麻好處 白芝麻 黑芝麻營養成分 什麼人不能吃黑芝麻? 黑芝麻功效 珍珠奶茶包子 寒天珍珠奶酥包 蛋餅皮料理 下午茶點心 冷凍包子 快樂豬香蔥肉包 普羅旺斯起士包 熔岩巧克力包 爆漿香芋包 奶酥起士包 馬可先生雜糧技術指導 馬卡龍包子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